1950年,江苏一位名叫王勋的卷烟厂厂长,因公前往北京出差。工作完成后,他并没有直接回家,而是来到了中南海的门前。站在警卫前,他沉稳地说道:“同志您好,我是来见毛主席的,麻烦帮忙通报一声。”没过多久,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,王勋顺利进入了中南海,和毛主席进行了会面。
回到南京的家中,王勋依旧激动不已,心中充满了与毛主席见面的喜悦与自豪。看着丈夫脸上难以掩饰的兴奋,妻子徐寄萍好奇地问道:“你怎么这么高兴,去北京有什么好事?” 王勋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兴奋:“我呀,终于见到毛主席了!”
徐寄萍听后,惊讶地睁大了眼睛:“你不过是个普通干部,怎么能见到毛主席?” 随后,她似乎想到了什么,急切地追问:“我记得你曾提到过,你原本姓毛,毛主席是不是你的亲戚?”
展开剩余87%那么,这个平凡的厂长,为什么能见到毛主席,他和毛主席之间是否真的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呢?
原来,除了是卷烟厂厂长,王勋还有着另一重身份。1938年,他入党后被分配到新四军参战,抗战结束后,他在党组织的安排下,担任了华中野战军供给部部长。那时,部队的粮饷往往无法得到保障。为了确保前线士兵的粮食供应,王勋想出了一个办法。他找到了一位商人,两人合资成立了卷烟厂,期望通过它的盈利为部队提供必需的粮食供应。
果然,卷烟厂很快开始盈利,这些资金都被王勋转化为粮食,源源不断地送往了前线,保障了士兵们的后勤。解放战争爆发后,王勋继续用积蓄创办了多个工厂,生产被子、鞋袜等军需物资,确保了军队的各项需求。
然而,除了这一层身份,王勋实际上还拥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背景——他原名毛泽全,是毛主席的堂弟。自从参军后,他便刻意隐瞒这一身份,选择改名王勋,保持低调,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那么,为什么他要对自己的亲戚身份保密呢?其中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?
毛泽全出生在1909年的湖南韶山,他比毛主席年幼16岁。从小,他便对这个堂哥充满了好奇和崇敬。每次毛主席从长沙回到韶山,他都缠着堂哥要听一些长沙的故事。毛主席也总是耐心地与他交流,不厌其烦地讲述省城的见闻和先进的思想。每当提到长沙的学生群体为传播思想而努力时,年幼的毛泽全总会懵懂地问:“三哥,您说的这些是什么意思?”
毛主席会笑着回应:“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,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好好学习。” 他希望毛泽全能够成长为一个有理想、有追求的青年。
然而,生活总是不尽如人意。毛泽全在读了几年书后,由于家庭困窘,不得不辍学,开始务农。虽然与堂哥相隔甚远,但他总觉得毛主席一定是一个非凡人物,始终在外面为革命事业忙碌着。
1925年,16岁的毛泽全正在田间劳作时,他突然从乡亲口中得知毛主席回到了韶山。此时,他早已知道毛主席的革命事迹,对他充满敬佩。毛主席回来是因为身体不适,但他依然没有停止革命工作。他在韶山组织和发动农民运动,号召农民们反抗压迫,争取更好的生活。在此过程中,毛泽全深受影响,渐渐明白了革命的意义,心中也埋下了革命的种子。
1927年,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,开始清洗共产党人士。此时的毛泽全,也因为与毛主席的亲属关系,遭遇了许多困境。然而,困境并没有让他退缩,他决定前往延安,继续投身革命。
来到延安后,毛泽全才知道毛主席已经成为了革命的领导者。他也更加坚定了投身革命的决心,并在组织安排下,担任了国民经济部合作社的管理员。尽管如此,他从未提起与毛主席的亲属关系,始终保持低调,默默奉献。
1938年,毛泽全加入中国共产党,化名王勋以便更好地专注于工作。在接下来的岁月里,他一直在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1939年,王勋被安排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,毕业后被派往新四军工作,先后担任了多个职务。
在这个过程中,王勋与徐寄萍相识。她原是苏中二分区供给部的一名会计,二旅与二分区合并后,王勋与她有了更多的接触。经过长时间的相处,两人渐渐产生了感情。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,王勋向徐寄萍透露了自己原名是毛泽全,但对于毛主席的亲戚关系,他一直没有提起。
1943年,他们结为夫妻,共同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。
新中国成立后,王勋继续在后勤部门工作,直到1950年因公出差前往北京。在北京的中南海,他终于见到了毛主席。在那短短的会面中,王勋与毛主席聊得异常开心。毛主席听着堂弟的经历,感慨万千,对他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。
回到南京后,王勋无法掩饰内心的激动,迫不及待地与妻子分享与毛主席的见面。徐寄萍听后震惊不已,连忙问道:“你怎么能见到毛主席?”
王勋这才坦白自己原名毛泽全,并解释了为何当初刻意隐瞒这一事实。他告诉妻子,改名是为了更好地投身革命,避免被他人利用堂兄弟关系。妻子理解后,表示并不怪他,还关心毛主席的身体情况。
1952年,中秋节,毛泽全和家人受邀前往中南海与毛主席团聚,那是他与毛主席的一次难忘的团圆。徐寄萍第一次见到毛主席,毛主席温暖地接待了他们,关心着他们的生活,家中的气氛充满了欢声笑语。饭桌上,毛主席简单的四道家常菜让这个家庭聚会显得温馨而朴素,仿佛回到了那个为了革命奋斗的岁月。
尽管毛泽全在后来的工作中忙碌,无法再与毛主席见面,但他始终铭记着毛主席的教诲与关怀,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奉献。1976年,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来,毛泽全悲痛欲绝,深感失去了一位如父兄般的亲人。
毛主席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领袖,更是引导了许多人走向光明道路的灯塔。他的影响,至今仍然激励着无数人前行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