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18日,特朗普在一场晚宴演讲中提到巴基斯坦使用中国造的枭龙和歼-10C击落了印度5架战机,甚至包括法国阵风。这一言论让全场哗然,尤其是印度社交媒体瞬间炸锅。毕竟莫迪政府刚宣传完“印军大胜”,还派了“胜利宣讲团”全球巡演。特朗普的话直接打破了印度的“军事神话”,却意外为中国战机做了一次免费广告。
关于是否出席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,特朗普的回答充满悬疑:“中方邀请了我,很可能不久会去,但日期不近也不远。”这种暧昧态度被外交圈戏称为“特朗普式谜语”。同一天,美国财长贝森特宣布中美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启动第三轮贸易谈判,原主题是延长即将到期的关税休战协议,但美方突然加码,要求将“中国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石油”纳入议程。
谈判桌上,贝森特明确表示:“中美贸易状态良好,是时候讨论其他问题了——比如你们买俄伊石油的事。”数据显示,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大量石油,并因西方制裁享有价格折扣。美方试图用“次级关税”逼迫中国割肉,却忽略了中俄伊能源贸易完全合法的事实。
当特朗普还在玩文字游戏时,普京的行程表早已敲定:8月31日抵华,连续四天参加抗战纪念和上合峰会。俄方高调出访反衬出美方犹豫。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直言:“普京和特朗普在北京会晤?时机未成熟。”这番表态令白宫尴尬。按外交惯例,两国元首若同处第三国,会晤顺理成章。但俄方划清界限,实则是对特朗普此前对俄下达的“50天停火通牒”的回击。
特朗普的访华决策涉及国内政治考量。经济方面,6月美国通胀飙升,选民抱怨生活成本上升;信誉方面,爱泼斯坦案持续发酵,特朗普因拒绝公开涉案名单遭质疑;盟友方面,日本反对中美俄借抗战纪念联合施压历史问题,而特朗普对欧洲的乌克兰政策引发法德等国不满。对外,他急需一场外交胜利。白宫内部人士透露,特朗普近期反复问:“制裁中国对美国有什么实际好处?”甚至叫停芯片出口限制讨论,担忧中国反制伤及产业链。
面对美方把阅兵与贸易捆绑的操作,中方保持冷静。外交部回应特朗普出席传闻时仅表示“无信息可提供”。这种淡定背后是对国际局势的清醒认知:普京出席已确保国际影响力,若特朗普缺席反而凸显美国孤立。
贸易谈判桌上,中方策略明确:聚焦延长关税休战、解除芯片禁令等经济议题,将俄伊石油贸易视为不可谈判项。中国商务部对特朗普带企业团访华的传闻也仅回应“无信息提供”,被解读为“可合作,但拒被勒索”。
所有压力都聚焦到7月28日的斯德哥尔摩谈判。美方核心诉求仍是延长关税休战,但附加条件转向地缘博弈;中方核心目标是守住能源主权底线,同时争取解除高科技出口限制。瑞典首相克里斯特松确认主办谈判时强调“这对全球贸易至关重要”,暗示欧洲不愿再卷入中美对抗漩涡。
谈判前唯一确定的是特朗普的矛盾立场:一边对中国石油贸易发难,一边夸赞美中贸易进展顺利;一边用枭龙战机案例向中方示好,一边给普京下达停火通牒。这种反复恰如白宫内部对他的评价:“当团队讨论制裁中国时,他常是最温和的那个——但没人敢赌他下一秒会不会变脸。”
红腾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