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这篇文章的第二十七讲中,笔者曾经提到过一个关键的历史事件——二百多年来,无论是十六国时期,还是北魏的统治,都未能征服四川这块“硬骨头”。然而,直到侯景之乱爆发,萧衍的子孙在自作聪明之下将四川献给西魏,才让长江上下游的局势发生了分裂,最终南北朝的政权格局也因此发生了剧变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的故事从东晋开始,最终来到了梁朝的末期。曾经由桓温建立的这一块根据地,终究在南朝失去了它的控制权。这场战争,关于失去四川的战斗,其根源其实相当让人懊恼——这一切,竟然起始于一场兄弟之间的内斗。
前文提到,萧绎和萧纪是当时南朝宗室中唯二能与萧绎抗衡的人物,而当时唯一能够与湘东王萧绎竞争的便是萧纪。萧纪被父亲安置在益州,他起初并不愿意离开家乡,情愿留在东吴。然而,当他亲自踏上四川这片土地后,才发现这片富饶的地区远比他想象中的要美好。尽管“少不入川,老不出蜀”的说法在南北朝时期是否成立难以考证,但不可否认的是,益州无论是经济、还是民生,都远胜于其他地方。萧纪在此治理了多年,得到了百姓的拥戴,他的管理能力甚至让许多人认为,南朝的藩王中,最有实力的并非萧绎,而是他自己,萧纪。
展开剩余73%然而,在侯景之乱爆发时,萧纪始终没有出兵支援。这或许是因为路途遥远,且需要穿越诸侯的防区,历史对此没有过多指责。而在建康陷落、萧衍的密诏传达给各地王爷时,萧纪却开始有了新的动向。他开始心生异念,并最终决定称帝。萧纪为什么会急于自立呢?这与萧绎的行为不无关系。
萧衍的死讯传到成都后,萧纪立即准备带兵顺江而下,为父报仇。问题是,他的路线必须穿越萧绎的江陵,这使得萧绎在收到消息后,立刻派人前去劝阻,言辞中透露着不满和警告。萧绎甚至写信给弟弟,告诫他“蜀中斗绝,易动难安”,暗示在当前动荡的局势下,萧纪还是应该稳重一些。此外,他甚至表明希望将各自的领土各自安定,恍如孙刘割据的局面。
然而,萧纪的政治眼光显然有限,他对于时局的判断过于简单。当他急于自立时,他并没有预料到事态会变得如此复杂。萧纪的举动很快就带来了灾难。西魏趁机发动进攻,而萧纪在面对来自北方的压力时,不仅未能迅速调整战略,反而将重兵调往与萧绎的内斗。尽管他在与自己“七哥”的较量中屡次获胜,但最终,萧纪的无序指挥导致了他军队的崩溃。萧纪甚至未能及时分发金饼子奖励战功,使得川军的士气低落,战斗力大减。
就在萧纪不知所措时,另一个战场上传来了好消息——萧绎的军队已经成功剿灭侯景的残余势力,胜利的消息迅速传遍四方。萧绎也立刻调回东征军,准备和萧纪决一死战。当萧纪听闻侯景已被击败时,意识到自己的处境极为危险。于是,当成都最终沦陷,萧纪明白,自己已经无路可退。
当萧绎的军队赶到时,萧纪已无力反抗。面对敌人逼近,萧纪不得不把之前一直不愿分发的金饼子交给士兵们,试图以此为交换求得一线生机。可惜,士兵们只是一阵嘲笑,认为萧纪不过是个无用的皇帝,最终决定将他斩杀。令萧纪未曾料到的是,他在临死之前,收到的竟是萧绎的亲笔指示,简短的一句话:“生还不成功也。”这看似模糊不清的话语,究竟是指萧纪不可能活着见萧绎,还是指士兵们无法活着带回萧纪,最终都不得而知。
最终,萧纪和他的儿子萧圆满在萧绎的军队手下惨死,而萧纪对其他侄子的冷漠态度,也让他们无情地死于监禁之中,惨死在了这场乱局的深渊。西魏大军围困成都长达五十天后,成功劝降了最后一个守城的儿子萧圆肃。这样,整个西南地区被西魏彻底纳入了掌控。
在这段历史反思中,萧绎的警告成了预言——萧纪试图模仿刘备的方式去争夺正统,却最终沦为一场失败的历史悲剧。而他一个人竟然完成了刘备和刘禅的命运,带着家族的末路走向了终结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