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9年,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四十周年,中央决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,邀请了许多国家内部的重量级人物参加。
杨白冰便是其中之一,因其卓越贡献,在授勋仪式上被授予了大将军衔。
当他刚坐定时,一位身穿中山装的男子走了进来。见到他后,许多人纷纷围拢过来,热切地想要他的签名。
看到围观的人群显得有些尴尬,杨白冰主动上前,轻声问道:“毛……毛主席?”
那人连忙摇头否认:“我不是毛主席,我不是。”
这位正是古月,杨白冰帮他化解了尴尬,古月心中十分感激。
那么,古月到底有着怎样的经历呢?
古月原名胡诗英,是毛主席的特型演员。
1937年,正值战乱纷争,养活一个孩子异常艰难。
展开剩余90%年仅一岁的古月,被父母遗弃在街边一条阴暗的小巷中。
当时,幼儿园负责人听到小巷里的哭声,匆忙赶来,发现了这个被遗弃的婴儿。虽然无奈叹息,但还是将他抱回了福利院,因为在那个年代,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。
在福利院的悉心照料下,古月慢慢长大,但他常常问工作人员:“我的爸爸妈妈在哪里?”
工作人员总是耐心地回答:“他们去了很远的地方,等你长大了,他们会回来找你的。”
那个年代仍是硝烟弥漫,古月和其他孩子们一起躲藏,躲避日本兵的搜查。
1949年,已经十岁的古月正在院子里玩耍,突然听到外面锣鼓喧天、人群欢呼,他好奇地跑出去,只见街头一片欢腾。
这是他十年来第一次见到如此喜庆的场面,他便问身边的人:“为什么大家今天这么开心?手里拿的画像是谁?”
人们兴奋地回答:“今天是全国人民解放纪念日,北京正举行开国大典,画像上的人是毛主席,领导我们走向胜利的伟人。”
古月虽然不完全明白,但“毛主席”这个名字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。
新中国成立后,古月被几户寄宿家庭收养,但都未受到良好对待,多次逃回福利院。
广西解放时,他见到街上头戴红星帽的士兵,好奇地打听才知道那是毛主席领导的解放军。
此时的古月尚未预料到,未来自己竟会与毛主席有如此密切的联系。
他回到孤儿院,暗自立志:“我要加入毛主席的队伍,成为红军的一员。”
当时广西文工团正在招募小兵,古月便去报名:“我能加入你们吗?我想成为毛主席的士兵。”
文工团长看着他稚嫩的脸庞,笑着说:“孩子,你太小了,等你再大些,我们会考虑的。现在回家吧,天色已晚。”
古月顿时哭了:“我是孤儿,没有家,请带我走吧。”
但为了队伍纪律,文工团长还是婉拒了他。
次日清晨,文工团悄然出发,古月偷偷尾随,没有回孤儿院,藏身在队伍附近。
被发现后,文工团长本想劝他回去,见他满脸泪水,心生怜悯,抱着他说:“孩子,跟我们走吧。”
古月哭得更厉害,这个孤苦无依的孩子终于找到了归属感。
在文工团中,古月刻苦勤奋,不断成长。四十二年后,他成为了文工团团长。
成长过程中,许多人会对他的长相指指点点,但真正让他出名的是他与毛主席的神似。
这要从一次昆明军区的出差说起。
古月在火车上坐下,一位中年男子对面坐着,带着一个大包裹。
这人从上车起就一直盯着古月看,还念叨几句,令他疑惑。
他问:“同志,我脸上有什么东西吗?你一直盯着我看。”
中年人摆手说:“没有,只是觉得你很像一个人。”
他打开包裹,里面是一幅油画,题为《毛主席去安源》。
“我在昆明买的画,你真像毛主席。”
古月不禁动容,但谦虚道:“我怎么敢与伟大毛主席相提并论呢?”
旁边旅客也纷纷指点:“真像啊。” “有毛主席的气质。”
这让古月心生疑惑。回家后,他拿着毛主席照片问妻子:“我真的像他吗?”
妻子看了看照片,点头:“确实有几分相似。”
古月又拿出一张毛主席抽烟的照片,模仿姿势问同事:“你们觉得我像谁?”
同事们仔细端详后,一致称赞:“很像毛主席。”
此事在昆明军区传开,古月成了“长得像毛主席”的人。
1978年,毛主席逝世两年后,尽管主席已去世,他的思想仍深植人心。
但天安门广场上再无毛主席身影。为让民众通过大屏幕重温主席的亲切笑容,国务院文化部和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发文,号召全国文工团寻找最像毛主席的特型演员。
通知发出后,全国文工团展开筛选,最终挑出二十多名候选人。因政治审查,递交照片的时间拖到了次年秋季。
毛主席形象演员由叶剑英亲自定夺。
军委负责人耿飚将照片递交给叶剑英,叶细细端详,寻找最合适的人选。
耿飚等候定夺,知道被选中者生活将彻底改变。
叶剑英停下镜片,拿出一张照片说:“耿飚同志,你看这个怎么样?”
耿飚回忆道:“我也很满意,他身上有主席的气质。”
“他是什么来历?”
“孤儿出身,从广西加入我们的队伍,背景纯洁。”
“那就定他,太像主席了。”
获批后,昆明军区负责人胡可找到古月和妻子:“党中央军政部定你为毛主席特型演员。”
古月虽喜悦,内心仍有疑虑:“我没学过表演,不知道能否胜任。”
胡可安慰说:“形象极像,表演可以学。明天和我一起去北京。”
当晚古月难以入眠,妻子抱着他:“别怕,扮演主席虽难,但我相信你能做到。”
抵京后,古月加入《西安事变》剧组,试穿毛主席服装,化妆后剧组惊呼:“太像了!”
演绎过程艰辛,因无表演经验,导演多次斥责。
古月潜心钻研毛主席著作,领悟其精神内涵。
房间贴满毛主席照片,他模仿主席的神态和生活习惯。
南方人古月,平时饮食清淡,却学主席口味,甚至拜访主席旧友,了解其生活细节。
尽管屡遭打击,古月愈挫愈勇,心中幻想着真正的毛主席坐在身旁,与他融为一体。
渐渐地,他获得导演认可,剧组不再苛责,反而尊重他的敬业。
电影《西安事变》上映后,反响热烈,观众对他扮演的毛主席印象深刻,仿佛主席本人重现荧幕。
此役大获成功,古月信心倍增,日后表演更加用心。
1988年,长春电影制片厂筹拍贺岁片《开国大典》,古月因长期辛辣饮食患上牙痛。
拍摄中他强忍疼痛,但病情加重,甚至影响进食。
牙科医生被请来,但拍摄迫在眉睫,众人纠结是否拔牙。
“拔牙会不会肿脸?”“不拔牙会影响表演。”
讨论激烈,医生下班仍无定论。
古月暗想:“拔牙算什么,我是毛主席,怎能被小事难倒?”
最终,他亲自拔掉牙齿,顺利完成三天后的关键戏份。
几日后,古月接到中央邀请,赴开国四十周年宴会。
宴会现场,众人见到古月宛如看见另一位毛主席,纷纷跑来求签名,令他慌乱不已。
这时杨白冰敬礼说道:“给毛主席敬礼!”
众人哄笑,古月连忙摆手:“不敢,我不是主席,我是古月。”
早年观众能在屏幕上再次见到主席的笑容,离不开古月背后的默默付出。
可惜2005年,古月突发心脏病,在桂林辞世。
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位伟大的“毛主席”扮演者!
发布于:天津市红腾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